找到相关内容1892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十项应当远离之事

    ,应断舍之。   (八) 使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轻佻行为,应禁绝之。   (九) 没有意义的行止作业,应避免之。   (十) 隐藏自己的过失,宣扬他人的错误,应严禁之。   以上是...

    岗波巴大师著 张澄基 译

    |岗波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709323292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释迦牟尼佛主张不饮酒的意义何在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俱有酒色、酒香、酒味,饮后晕醉之饮料,名之为酒(梵语sura)。甚至注速赐康、吗啡、麻烟、海洛因、强力胶,如此之药物皆有害身心,一律皆不可服饮,犯即构成。受过五戒(梵语panca silani),不得造酒、卖酒,亦不得为人敬酒、倒酒,不得自饮、教他饮,犯者即构成酒戒。若饮酒则咽咽犯,咽一口结一次罪,如是咽咽结罪。   饮酒有五种过患:1.失礼貌威仪。2.失定慧。3.增疾病。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262812051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出家修行,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”,是真的吗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这两句话是祖师大德所说,其宗旨在于鼓励出家众,修行不得,应把戒律持好,将佛法实际证悟,了脱生死,免得吃了那么多檀越(在家居士)之米粮,不但今生没有办好生死大业,致使来生又须偿还施主一切米粮之债物,因而投胎转,披毛戴角还!   若今生的确不能了道,当然愧欠施主之债,随业受报,来生受报不完全今生之业种而已!还包括无量劫前之业因存在,究竟现起那一世之业因(梵语karma&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465312537.html
  •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?

    佛陀临入灭时,说出最后遗言:“一切因缘和合法,必定败坏,大家应自精勤,不要!” 所有事物只是不断地迁流,一切皆空。所有事物无常(anicca),不停地变化,无止境地迁流,这样不断的迁流,完全无“我”、非“我所有”,大家应自精勤,不要。换句话说,佛陀叮嘱我们:别傻!别对事物入迷!别认为有什么可执着!别轻率地执着任何事物,这是佛陀所说“不要”的意思。我们应该要时常具足精勤!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4951503.html
  • 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

    。」各位同学虽然还年轻,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聆听,佛陀的教诲适合各年龄层的人,甚至不分性别,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。希望大家不要,所谓「不」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,而沈迷其中,不然它将会咬你...有因有缘集世间。正确认识它的因,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; 佛陀教导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」的实修原则; 佛陀提醒我们: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、变迁的,应自精勤,不可!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4951506.html
  • 牛命与人命

    也是如此。譬如牵牛屠市,牛牵一步,则走近死亡一步;人得一日,犹如牛的一步,电光石火,大限即将到来,怎能不及早修行,求得解脱呢?” 人命有多珍贵?懂得精进修道,人为含灵中最尊贵的众生;懈怠,那么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2875215.html
  • 从《阿含经》看佛陀的德化教育实践

    具体实践,力图为当今被物欲所囿的现代人,指明完善个人和社会道德所应努力的方向。   关键词:道德主体 道德客体 正见 惭愧心 不   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、创立佛教后,生活在烦恼之中的众生,便...心的生起,必须依自己的努力,依佛法的正见,依因缘因果人法则。   3、不  不就是不任自己的烦恼和不良习惯放纵。和惭愧心一样,不也是佛陀德化教育实践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在《阿含经》中,...

    释普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13655633.html
  • 亲友书讲记(四)

    殊胜的菩提心! 现在是讲六度中的持戒,它分四个方面,昨天讲了持戒的十三种违品,下面开始讲持戒的同品——不。 己三、行持同品不: 佛说不甘露,逸乃为死亡处, 是故汝为增善法,当恒敬具不。 佛陀在了义经典中教诫我们:作为一个行持大乘佛法的人,言行举止必须做到不,不是甘露之处[1]。佛陀在菩提伽耶的金刚座成佛时说:“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,犹如甘露之法我...

    索达吉堪布传讲

    |亲友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09425236859.html
  • 原始佛教与现代生活

    轮回的系缚与执著。  出入息间思惟死想  长阿含经云:“比丘!无为。我以不故,自致正觉:无量众善,亦由不得。”这是佛陀临入涅槃前的最后教诲。然而,什么是“不”呢?增一阿含经里,佛曾问诸比丘如何修行、思惟“死想”?有的答:存著七日想……乃至一日想。佛说:这都不算是思惟、修行死想;你们所说的,都是之行——唯有在出入息间思惟死想,才是真正的不逸行!  身值末法,已属不幸;而汲汲于这处...

    朱纪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0665839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四讲

    ,而为体性。对治,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,而为业用。   九、不,它的体性是以精进的心和无贪、无嗔、无痴三种善根综合起来,在要断的身口意三种恶业上,能够防护而使它不生起,在要修的身口意三种善业上能够勤修而使它增长。   学了这一条也要懂得:怎么来做到不?不的状态如何?不能起到什么作用?自身上要有四个内涵才能做到不,就是要有精进的善心,还要有无贪、无嗔、无痴三善根,这样就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42321325740.html